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科技部部長萬鋼回應科技領域熱點話題 房屋信貸增貸利率多少免費諮詢試算汽車貸款
本報記者 楊文利報道高房價、空氣污染會不會影響我們引進優秀海外高端人才?中國離諾貝爾獎究竟還有多遠?什麼時候中國能培育出像蘋果那樣的創新型企業……10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經濟緊密結合”新聞發佈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面對記者拋出的各類科技領域熱點問題一一給予解答。他強調,科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於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給煙囪、鍋爐“戴口罩”或許是因為近期頻受霧霾天的襲擾,此次新聞發佈會上,如何利用科技治理霧霾成為記者們關註的一個焦點。萬鋼回憶起上個世紀80年代在德國魯爾工業區工作時同樣遭遇過霧霾天氣。他有些遺憾地說:“我們發展轉型還是慢瞭。”不過,萬鋼對利用科技創新治理霧霾還是頗有信心。“我們正在貫徹落實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灰霾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和檢測預警等研究,為治理污染提供科學支撐。近期,科技部和環境保護部、北京市聯合啟動首都藍天行動計劃,在綠色交通、能源轉換、排放控制、煙氣過濾方面強化技術應用。”“用科技給煙囪、鍋爐和大油煙機"戴口罩",讓它減少排放。”萬鋼做瞭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表示:“在這點上我們是有信心的。而且有一定的科技基礎,我們還要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要下決心,努力地做好這件事。”針對有些專傢提出實行排污費制度、單雙號限行等措施,萬鋼認為,這些措施是否實施還需要認真研究,但最終要解決污染問題還是要靠調整產業結構,靠減少排放。這需要科技支撐,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比如中關村(000931,股吧)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GDP占北京市GDP的25%,但耗能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這說明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是很大的,降低排放的空間也很大。一直倡導和推進新能源汽車應用的萬鋼還提出瞭一個大膽的設想:“未來改變電動汽車運營模式,將移動互聯網與電動汽車結合起來,能夠讓人們隨時查詢附近是否有電動汽車可租賃,從而開創出一種新的產業。我希望企業能夠勇敢走出這一步。”“總之,解決霧霾天氣要靠大傢的努力。”萬鋼說,“政府要承擔責任,企業要推動創新轉變產業結構,科技要貢獻力量,相信我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增加科研經費管理透明度“中國目前科研經費管理受到一些批評,如何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面對記者提出的這一尖銳問題,萬鋼坦言,當前科研經費使用的確出現瞭一些問題。他透露,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審查兩起有關科研經費的違紀違法案件,一起涉案人是知名環境領域專傢,另一起是某重要省份的科技廳廳長。“對於經費使用的違紀違法問題,我感到憤怒、痛心,更感到錯愕。”萬鋼說,憤怒的是,科研經費都是納稅人的錢,對此行為絕不容忍;痛心的是國傢花大力氣培養出來的科技專傢,違紀犯法,有負眾望;錯愕的是,“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改革一直是我們努力解決的重點任務,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些問題?”萬鋼介紹,這幾年科技部采取瞭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拓寬項目推薦渠道;實行網絡評審,凈化答辯環境,節約答辯時間,把所有評審過程全部錄音錄像,做到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實現痕跡管理;按照科技人員的需求,每年加快項目撥款速度,加強瞭項目經費預算評審。萬鋼認為,科技系統發生腐敗案,在於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坐在一條船上,必須共同搖槳”。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信息透明度和社會監督。他透露,今年年底,科技部將著力建設一個透明且“各部門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臺,各行業各企業都能按照本專業進行項目查詢。同時,還將推行國傢科技報告制度,把結題驗收後的項目放到網上,讓同行看做得怎樣,相關企業也可以看,好的項目可進行技術轉移。此外,今後將建科研經費巡視制度,且科研課題經費使用情況至少要在本課題或本單位內部公開。“無論是管理還是科研人員,都要共同負起責任來。”萬鋼認為,作為管理部門,就要創造條件,公開透明,自動接受監督,不斷改進。同時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讓科技人員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來。他表示,今後還將考慮采取一些解決深層次問題的舉措,如在技術創新中發揮企業面向市場需求自主決策的作用,探索“後補助”的辦法支持創新;基礎研究領域進一步發揮“小同行”作用,發揮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調整經費投入比例,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的持續穩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頂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僅鋪天蓋地,而且頂天立地。”萬鋼介紹,創新環境不斷優化,促進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壯大。如天津科技型中小企業已經達到4700多傢,占天津市企業總數的20%,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超過瞭30%,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小巨人”企業達到2200多傢。上海市湧現出的科技“小巨人”企業達248傢、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766傢,其中有37傢已經成功上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成為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者、技術轉移的容納器、吸納就業的主力軍。”萬鋼說。“中國什麼時候能培養出蘋果這樣的科技型企業,創造出蘋果這樣有影響的高科技產品?”針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萬鋼表示:“實際上我們已經有一些在國際市場有影響的高科技產品,如華為的路由器、服務器等。再如我們的高鐵,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創新,建成瞭目前世界上運營速度最快、網絡最長的高鐵系統。”萬鋼指出,創新永遠沒有止境。目前國內企業研發投入還不夠高,規模以上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水平還比較低。他認為,要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產品,首先要有合理的基礎研究投入。現在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中有90%以上是用在試驗和開發上,用於本行業的基礎研究、前瞻技術探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其次,創造一流的產品還要和市場需求及商業模式相結合。萬鋼強調,要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環境。“中關村示范區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創新的效率在迅速提高。聯想從創業到實現100億元銷售收入用瞭15年的時間,而小米手機僅用瞭3年。很多類似的企業,包括騰訊、百度、阿裡巴巴等,都是在短時間內隨著科技創新的大勢快速發展。在這種發展形勢下,作為政府,最重要的是為企業提供環境和土壤,提供公平競爭的場地,使企業能夠快速、健康地成長起來”。“總的說來,我們還需要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一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產品。”萬鋼頗有信心地說。科學研究絕不能“拔苗助長”近日,新一屆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在此次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讓萬鋼預測一下中國什麼時候能獲得諾貝爾科學獎。“讓我預測諾貝爾科學獎,確實是一個難題。”萬鋼談起他所認識的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時說,“有兩個特點我印象最深:第一,他們都是長期默默無聞地潛心研究,得一個諾貝爾獎可能就要用差不多畢生的經歷,三四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投身科研。第二,獲獎者都得到持續穩定的支持。”“我再三強調,對於基礎前沿科技要有穩定支持,不能靠競爭。近年來,雖然政府進一步加大瞭基礎研究投入,但是從整體上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還遠遠不夠,持續時間也不夠長,目前我們還沒有一個技術創新項目能持續支持到10年以上。”萬鋼表示,基礎研究、前沿探索都講究“十年磨一劍”,能夠走到世界最前沿的基礎研究,10年時間都是不夠的,二三十年是常態。目前我國在中微子振蕩、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高溫超導等領域取得的成果已經有些苗頭,下一步還要繼續穩定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們一定要克服心浮氣躁,不能拔苗助長。“隻要我們探索把握科研規律,中國人總會有一天登上世界的高峰。”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10-21/158919904建地買賣.html
科技部部長萬鋼回應科技領域熱點話題 房屋信貸增貸利率多少免費諮詢試算汽車貸款
本報記者 楊文利報道高房價、空氣污染會不會影響我們引進優秀海外高端人才?中國離諾貝爾獎究竟還有多遠?什麼時候中國能培育出像蘋果那樣的創新型企業……10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經濟緊密結合”新聞發佈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面對記者拋出的各類科技領域熱點問題一一給予解答。他強調,科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於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給煙囪、鍋爐“戴口罩”或許是因為近期頻受霧霾天的襲擾,此次新聞發佈會上,如何利用科技治理霧霾成為記者們關註的一個焦點。萬鋼回憶起上個世紀80年代在德國魯爾工業區工作時同樣遭遇過霧霾天氣。他有些遺憾地說:“我們發展轉型還是慢瞭。”不過,萬鋼對利用科技創新治理霧霾還是頗有信心。“我們正在貫徹落實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灰霾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和檢測預警等研究,為治理污染提供科學支撐。近期,科技部和環境保護部、北京市聯合啟動首都藍天行動計劃,在綠色交通、能源轉換、排放控制、煙氣過濾方面強化技術應用。”“用科技給煙囪、鍋爐和大油煙機"戴口罩",讓它減少排放。”萬鋼做瞭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表示:“在這點上我們是有信心的。而且有一定的科技基礎,我們還要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要下決心,努力地做好這件事。”針對有些專傢提出實行排污費制度、單雙號限行等措施,萬鋼認為,這些措施是否實施還需要認真研究,但最終要解決污染問題還是要靠調整產業結構,靠減少排放。這需要科技支撐,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比如中關村(000931,股吧)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GDP占北京市GDP的25%,但耗能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這說明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是很大的,降低排放的空間也很大。一直倡導和推進新能源汽車應用的萬鋼還提出瞭一個大膽的設想:“未來改變電動汽車運營模式,將移動互聯網與電動汽車結合起來,能夠讓人們隨時查詢附近是否有電動汽車可租賃,從而開創出一種新的產業。我希望企業能夠勇敢走出這一步。”“總之,解決霧霾天氣要靠大傢的努力。”萬鋼說,“政府要承擔責任,企業要推動創新轉變產業結構,科技要貢獻力量,相信我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增加科研經費管理透明度“中國目前科研經費管理受到一些批評,如何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面對記者提出的這一尖銳問題,萬鋼坦言,當前科研經費使用的確出現瞭一些問題。他透露,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審查兩起有關科研經費的違紀違法案件,一起涉案人是知名環境領域專傢,另一起是某重要省份的科技廳廳長。“對於經費使用的違紀違法問題,我感到憤怒、痛心,更感到錯愕。”萬鋼說,憤怒的是,科研經費都是納稅人的錢,對此行為絕不容忍;痛心的是國傢花大力氣培養出來的科技專傢,違紀犯法,有負眾望;錯愕的是,“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改革一直是我們努力解決的重點任務,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些問題?”萬鋼介紹,這幾年科技部采取瞭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拓寬項目推薦渠道;實行網絡評審,凈化答辯環境,節約答辯時間,把所有評審過程全部錄音錄像,做到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實現痕跡管理;按照科技人員的需求,每年加快項目撥款速度,加強瞭項目經費預算評審。萬鋼認為,科技系統發生腐敗案,在於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坐在一條船上,必須共同搖槳”。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信息透明度和社會監督。他透露,今年年底,科技部將著力建設一個透明且“各部門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臺,各行業各企業都能按照本專業進行項目查詢。同時,還將推行國傢科技報告制度,把結題驗收後的項目放到網上,讓同行看做得怎樣,相關企業也可以看,好的項目可進行技術轉移。此外,今後將建科研經費巡視制度,且科研課題經費使用情況至少要在本課題或本單位內部公開。“無論是管理還是科研人員,都要共同負起責任來。”萬鋼認為,作為管理部門,就要創造條件,公開透明,自動接受監督,不斷改進。同時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讓科技人員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來。他表示,今後還將考慮采取一些解決深層次問題的舉措,如在技術創新中發揮企業面向市場需求自主決策的作用,探索“後補助”的辦法支持創新;基礎研究領域進一步發揮“小同行”作用,發揮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調整經費投入比例,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的持續穩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頂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僅鋪天蓋地,而且頂天立地。”萬鋼介紹,創新環境不斷優化,促進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壯大。如天津科技型中小企業已經達到4700多傢,占天津市企業總數的20%,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超過瞭30%,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小巨人”企業達到2200多傢。上海市湧現出的科技“小巨人”企業達248傢、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766傢,其中有37傢已經成功上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成為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者、技術轉移的容納器、吸納就業的主力軍。”萬鋼說。“中國什麼時候能培養出蘋果這樣的科技型企業,創造出蘋果這樣有影響的高科技產品?”針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萬鋼表示:“實際上我們已經有一些在國際市場有影響的高科技產品,如華為的路由器、服務器等。再如我們的高鐵,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創新,建成瞭目前世界上運營速度最快、網絡最長的高鐵系統。”萬鋼指出,創新永遠沒有止境。目前國內企業研發投入還不夠高,規模以上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水平還比較低。他認為,要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產品,首先要有合理的基礎研究投入。現在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中有90%以上是用在試驗和開發上,用於本行業的基礎研究、前瞻技術探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其次,創造一流的產品還要和市場需求及商業模式相結合。萬鋼強調,要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環境。“中關村示范區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創新的效率在迅速提高。聯想從創業到實現100億元銷售收入用瞭15年的時間,而小米手機僅用瞭3年。很多類似的企業,包括騰訊、百度、阿裡巴巴等,都是在短時間內隨著科技創新的大勢快速發展。在這種發展形勢下,作為政府,最重要的是為企業提供環境和土壤,提供公平競爭的場地,使企業能夠快速、健康地成長起來”。“總的說來,我們還需要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一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產品。”萬鋼頗有信心地說。科學研究絕不能“拔苗助長”近日,新一屆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在此次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讓萬鋼預測一下中國什麼時候能獲得諾貝爾科學獎。“讓我預測諾貝爾科學獎,確實是一個難題。”萬鋼談起他所認識的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時說,“有兩個特點我印象最深:第一,他們都是長期默默無聞地潛心研究,得一個諾貝爾獎可能就要用差不多畢生的經歷,三四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投身科研。第二,獲獎者都得到持續穩定的支持。”“我再三強調,對於基礎前沿科技要有穩定支持,不能靠競爭。近年來,雖然政府進一步加大瞭基礎研究投入,但是從整體上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還遠遠不夠,持續時間也不夠長,目前我們還沒有一個技術創新項目能持續支持到10年以上。”萬鋼表示,基礎研究、前沿探索都講究“十年磨一劍”,能夠走到世界最前沿的基礎研究,10年時間都是不夠的,二三十年是常態。目前我國在中微子振蕩、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高溫超導等領域取得的成果已經有些苗頭,下一步還要繼續穩定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們一定要克服心浮氣躁,不能拔苗助長。“隻要我們探索把握科研規律,中國人總會有一天登上世界的高峰。”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10-21/158919904建地買賣.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